新时代艺术家重生第837节(3 / 4)
西方的各种手段一刻没停过。
心理战、舆论战尤为恶心。
即使中方辟谣,西方媒体可能选择性忽视,导致辟谣效果局限在境内,难以影响国际叙事。
《精绝古城》取景地在边疆,故事发生地在边疆,电影里也展现了边疆面貌,电影上映后在当地也引发观影潮,在全球观众面前展现了边疆的风土人情。
不需要正面去回应什么,却又回应了所有不安好心的造谣。
沈三通不在江湖,但在文化领域已然证道成帝。
莫言获奖之后,也是如日中天,各大媒体纷纷吹捧。
沈三通没有点名,但指向性太明显,攻击性也很强。
官方打过招呼不要传播,可还是传开。
媒体则是塑造“商业巨子vs文坛泰斗”,淡化了沈三通身上的文化属性。
沈三通登上了半年多不上的微博,只发了一句话:“没事走两步,这么多报道,怎么不把完整版的颁奖词念出来,让大家听听。”
让风暴来的更猛烈些吧!
第16章 决裂2
沈三通批判莫言不只是因为立场上的厌恶,是有必须做的理由。
莫言获奖对国家没什么影响,也未必是坏事。
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实力提升,已具备能力反向输出意识形态话语。
铁矿石能回家看看,那是中国有礼貌。
文学人物可以提前回去看看,前世也是如此。
莫言主要利益市场在中国,中国自己也能组织高水平会议。
西方意识形态下造的翔,中国也有能力端上来,让西方不得不品一下回炉翔。
莫言也配合。
沈三通之前就有个观点,莫言是典型的国人侧面之一,一个时代的缩影,纯粹利益动物。
理想精神信仰之类的,都是虚的,只在乎生存,赤裸裸的生存主义。
他不是没有尊严,但是当他看到自己穿上燕尾服,能嫖到诺奖——这个西方舆论霸权打造了多年的招牌。
肯定对卖书有利,也就不在乎颁奖词的明显侮辱。
莫言是有文学水平的。
诺奖颁奖词突出《酒国》《蛙》等涉及敏感政治议题的作品,忽视《生死疲劳》《檀香刑》等对历史复杂性的探索,本身是否定莫言自己的文学追求。
将莫言融合民间叙事、魔幻现实主义与历史批判的独创性,简化为为了对中国的否定和批判。
这种侮辱,不只是是对中国,也是对他自己,但从他的选择来看,显然实际利益更重要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