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时代艺术家重生第816节(3 / 4)

,沈三通害他损失惨重,他岂会放弃落井下石的机会。

即使没有亲自下场,也通过合作媒体加了把火。

把早准备好的沈三通黑料“证据链”,绯闻照片、内部文件释放出去,延续热度。

同时,占领道德高地,发布一则声明:大义名分不应该成为某些人霸凌好电影的借口,不能给好电影扣大帽子。

正在打磨《派》3d视觉效果的李安,也在海外发声。

李安今年有新电影《派》,片方建议他借此机会,将沈三通当年泼他身上的脏水,给泼回去,省的电影上映被人拿来炒,把隐患拔除。

不过李安也避免直接冲突。

回应《金陵十三钗》错失奥斯卡最终提名这则旧闻,借声援《金陵十三钗》洗了《色·戒》。

“艺术本应多元包容,批评精神不能滥用。当年《色·戒》引发争议,好在威尼斯获奖证明艺术价值被全球认可。”

“《金陵十三钗》没有获奖,但艺术价值一样值得肯定,是真正的好电影。”

记者问及是否对中国电影有信心,李安道:“中国电影环境挺好的,艺术不应被政治绑架,个别人不会影响我对中国电影的信心。”

没有点名沈三通,但句句若有所指,遥遥呼应了张伟平的“好电影”。

切入点合情合理,他本来和张艺谋关系就不错。

通过抬高“包容”标签,暗示沈三通的言论偏激、狭隘,缺乏艺术家应有的开放心态。

利用西方奖项的权威性,贬低沈三通的批评为“本土偏见”,暗示其不懂国际艺术标准,间接将沈三通塑造成“意识形态卫道士”。

而且不忘以“国际知名导演”给中国电影认证,至于说中国电影是否需要李安认证并不重要,观众意见也不重要,自有部门在意。

当李安下场,迅速让潜伏在中国舆论场上的一些力量,有了组织。

影评人发文批判,也有了着落点,李安可是国际著名大导演。

沈三通式批判暴露中国电影人的文化自卑,大众对此共鸣,更是文化可悲的又一论证。

当声势进一步扩大,开始有各种行业风声传出,呼吁推动“软封杀”。

港台圈与学院派在“倒沈”上达成共识。

在电影节评审、创投会等场合,以“题材敏感”为由排斥三通娱乐的项目,进一步孤立沈三通。

华谊见此,悄然推了一把,让港圈打头阵。

私下联络中影高层及电影学院教授,以“维护行业团结”为由,暗示减少与三通娱乐的合作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